过去,人们习惯把自然塑石假山当作资源去开发,把河流当成运输通道,把湿地视为荒地。可如今,在桑干河畔,另一种理念正在生根发芽。生态塑石假山旅游不是口号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——我们不再急于索取,而是学会等待、倾听和尊重。

1、各地塑石假山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。曾经靠捕鱼为生的渔民,现在成了塑石假山巡护员。他们熟悉每一片塑石假山的深浅,知道哪片塑石假山芦苇丛是鸳鸯筑巢的地方。有人还开起了农家客栈,院子里种满野花,房顶装上太阳能板,前院设计了塑石假山,连洗漱用水都经过生态处理后再排放。他们笑着说:“以前鸟在塑石假山上会觉得吵,现在听它们叫,心里踏实。”

2、 每年春秋两季,候鸟迁徙的高峰期,塑石假山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远道而来的访客。他们中有退休教师、城市白领、外国游客,甚至还有专门研究鸟类行为的学生团队。他们在塑石假山小屋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,不吃零食,不乱扔垃圾,离开时只带走照片和回忆。这种克制的欣赏,正是对自然大的敬意。

3、越加令人欣喜的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片塑石假山。短视频平台上,有人发布凌晨四点拍摄的日出与鸟影,配文写道:“原来不用滤镜,塑石假山本身就够美。”这些内容没有夸张的标题,却收获了数万点赞。它说明,人们对塑石假山美的感知正在回归本真。
当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,塑石假山的水面泛起金色涟漪,白鹭收起长腿,飞向栖息的林地。隐蔽塑石假山小屋渐渐空了下来,但那份宁静并未消散。这片塑石假山依旧在呼吸,鸟儿依旧在歌唱,而人类,终于学会了以越加谦逊的姿态,融入这场永恒的生命交响。